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都市中文网 www.dszww.net,中国历代大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也是一个文化上的繁荣时期。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征,是儒、释、道兼容并包,而以儒学作为政治的基础。兼容并包,是在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学大流行以后,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,也反映了唐初统治者不拘一曲、讲求实在的气魄。陆德明是唐初儒学家而兼通释、老的代表人物。他对儒家经典的诠释,则注重音义训诂,保持汉代古文经学派的方法。他所撰的经典释文一书,是官修的五经正义的先导;是研究中国文字、音韵及经籍版本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。一、弱冠通儒经 雄辩善名理陆德明字元朗,苏州吴(今苏州吴县)人。他的青少年时代,正是南朝的陈代,陈朝虽偏居江南,但文化比较发达。陆德明少年就很聪颖,拜当时的名儒周弘正为老师,学习儒学。周弘正是梁、陈两朝的名儒,也是名臣。史书说他10岁就通老子、周易,梁武帝时被任命为博壬。他不但通儒经,而且“善玄言、兼明释典,虽硕学名僧,莫不请质疑滞”(陈书·周弘正传)。在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中,由于周坚守名节,不附侯景,受到梁元帝的重用,官至侍中、国子祭酒。入陈以后,再任国子祭酒、太子詹事。长期处在国子祭酒这一主管文教的职位上,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代儒宗。陆德明的学术,在多方面受到他的熏陶与影响。周弘正既通儒学又通释老,既注周易、论语,又疏老子、庄子。陆德明在总的治学方向上继承了这种风格,他撰的经典释文,就把儒家经典和老庄著作排在一起进行注释,同时他又兼通佛教释典,并且擅长于析名辩理的玄学。新唐书本传说他“善名理”,们日唐书本传说他“善言玄理”。讲儒学而又兼讲玄学的名理,这是南朝儒学的风气时尚。当南北朝分立的时代,儒学或者说经学在北方和南方各有不同的特色。北方经学,保存了东汉以来的汉代古文经学的家法:尚书、周易及礼学都遵守郑玄的注解,左传则宗服虔,诗经则宗毛公。而南方的周易却遵循玄学家王弼注释,尚书则是孔安国传,左传则是杜预注,只有飞诗经和北方相同,礼学也相同。清代注重汉学的经学家,对南朝这种夹杂玄学的经学很不以为然。今文经学家皮锡瑞说:“南学则尚王辅嗣(粥)之玄虚、孔安国之伪撰、杜元凯(预)之臆解,此数家与郑学枘凿,亦与汉儒背驰。及使径渭混流、薰莸同器,以至后世不得见郑学之完全、并不得存汉学之什一,岂非谈空空,核玄玄者阶之厉乎”!(皮著经学历史六:经学分立时代)。薰是香草、莸是臭草,皮氏认为汉学的衰落,是玄学家的罪过。隋、唐时代人对于南北儒学却不是这种看法。李延寿撰写的北史·儒林传说:“南人约简,得其英华。北学深芜,穷其枝叶”。很明显对南方儒学的评价高于北学。皮锡瑞总结经学历史,也不能不承认:“天下统一,南并于北,而经学统一,北学反并于南”(同上,七:经学统一时代)。隋文帝杨坚以外戚夺取北周政权,建立隋朝,北方的隋灭掉南方的陈,统一了中国。为什么儒学反而是南学盛行而统一全国呢?这说明学术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。北方经学遵守汉学的家法,在保存古代文献本来面目方面有成就,但在发展文化上却无贡献。自东晋南渡以后,南方在文化上逐渐高于北方,衣冠礼乐、文采风流,北方常常羡慕南方人。而玄学的析名辩理,发展了哲学的抽象思维,其形成和发展,构成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,因而左右了统一之后的文化发展方向。陆德明是在南学儒、释、道并行的学术空气中成长起来的,很年青时就表现出他在这三个方面的学识和辩论的口才。陈朝大建年间,陈太子召集四方名儒在承光殿讲论学术,由当时的国子祭酒徐孝克(旧唐书称徐克)主持讲学。徐孝克为当时名儒,陈书本传说他“通五经,兼释老”。孝克的哥哥徐陵官为安右将军、太子少傅,是陈朝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,同时也兼文儒,陈书称他为“一代文宗”。由于徐氏家族的官声和学术名望,徐克在承光殿讲学,议论纵横,无人能抵挡他的谈辩之锋。其时陆德明只是一个青年,国子监生员,在下坐听讲学。他初生牛犊不畏虎,起来与徐克讨论学术上的问题。在儒、释、道各种学问上进行了广泛的辩论。通过这次辩论,他的学识和辩才得到官员和学者们的赞赏,陆德明被擢升为国子助教,国左常侍。这是陆德明进入仕途的开始,也是他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起点。在陈朝时期,陆德明已经开始撰写他的学术著作经典释文。他在经典释文的自序中说:“癸卯之岁,承之上庠,因撰集五典、孝经、论语及老、庄、尔雅等音。古今并录,经注毕详,训义兼辨,示传一家之学。”癸卯年是陈后主至德元年。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时的陆德明只是一个弱冠青年,怀疑他在学术上是否已能如此淹博,可以撰写这样宏深的巨著。也许那时只是草创该书的开端,经过多年以后方能成书。经典释文包括儒家所有经典和道家老、庄的音义释训,共有30卷,当然不能在一个短时期内完成。但少年才高的陆德明,一进入学界就确定了自己学术上的目标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工作,这是合情合理的。隋灭陈以后,“陆德明回到家乡,一段时间他隐居乡里,潜心学术著作,远离声华,荒野素心,正是他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好时机。二、淹通为学士 三朝尊大儒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,开始很注意笼络人才,宏扬文教,“于是四海九洲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齐、鲁、赵、魏学者尤多。负笈追师,不远千里,讲诵之声,道路不绝。中州之盛,自汉魏以来,一时而已”。(北史、儒林传)随着国家的统一、新皇朝的建立,”儒学也出现了一个时期的兴盛。但是到了杨坚晚年,他又不喜欢儒术了。“遂废天下之学,唯存国子一所,弟子七十二人”。(同上)封建时代文化学术和教育的兴衰,与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有密切的关系。到隋炀帝杨广即位,为了表现出他文治武力的新气象,又重新开放了各个郡县的学校,同时征召各地的大儒到京师,宏扬儒学。陆德明就在这个时候被征召到了京师洛阳,被任命为秘书学士。同时被征召的前朝大儒,有刘焯、刘炫、徐文远等人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曾召集四方明经之士汇集京城,举行了一次讲论儒学的学术盛会。陆德明与二刘、孔颖达、鲁世达等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。会上,由门下省主持讲论经学,各位老师宿儒登坛讲经,互相就经学的内容、义理各个方面进行问难论对,官府从而评论学术的高下。陆德明在这次学术活动中,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学术造诣和辩才。旧唐书本传称他“共相交难,无出其右者”。他与孔颖达都被评论为这次辩论中的优胜者。陆德明因此被授予国子助教,比他年青一些的孔颖达被授予太学助教。陆德明开始成为新的隋朝的名儒。在当时的几位宿儒中,人们评论各位学者的学术特长,大家认为陆德明讲的周易,徐文远讲的左传,鲁达讲的诗经,褚徽讲的礼学,都为一时之最。新旧唐书都记载陆德明著有易疏20卷,可见易学确是他的一项专长。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,使隋朝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的皇朝。奢侈暴虐、既贪且骄的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,一些旧臣拥戴留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即皇帝位,史称皇泰帝。皇泰帝很快又被大将王世充废掉,王世充自己称帝。王世充本是隋炀帝的旧臣,深得隋场帝宠信,他看到农民起义群雄并起,隋朝大势已去,就自己登上皇帝宝座,国号郑。同时进行了立太子、封王的一系列活动。他要自己的儿子,被封为汉王的玄恕拜陆德明为老师,想以此来笼络这位有名望的大儒。玄恕亲自到陆德明家里行拜师礼,陆德明不愿为僭号的王世充所用,于是就吃了一些能引起腹泄的巴豆,声称害病。王世充的儿子来到他床前,跪着行礼,陆德明告诉他自己正在害痢疾,然后就不再说话了。躲过这件事以后,他把家搬到成皋去养病,闭门杜客,不与任何人往来。这是他的第二次隐居,目的在苟全性命于乱世。不过这次隐居的时间比较短,王世充不久就被李渊父子的唐军消灭了。陆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征为文学馆学士。唐朝立国之初,高祖和太宗都很重视文化建设。高祖李渊,令有司在国子监立周公和孔子庙各一所,四时祭奠,并且搜求周公和孔子的后裔,加以封爵,标志着儒学重新受到重视。雄心勃勃的李世民,征讨天下的兵甲未解,就在他的秦王府开设一个文学馆。文学馆设在宫城之西,环境优雅,并搜罗大量的书籍经典,以利学者研讨学问。陆德明、孔颖达与房玄龄、杜如晦等一共18人,同一天被授予学士的称号,时人称为“十八学士”。他们之中,有的是前朝大儒,有的以文采艺术著称于世,有的则是经邦定国的干才。像房玄龄、杜如晦等,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人物,后来成为贞观之治中的干城。十八学士都享有五品官的待遇,李世民还让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他们一一画了肖像,让著名文学家褚亮为他们的画像写了像赞。这些画像挂在凌烟阁上,十八学士分为三班轮流值班讲学,李世民在处理军国大事之余,就与这些学士一起讲论学术、商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。他们地位的优越,所受的礼遇尊崇,都为前代所罕见。时人称为十八学士“登瀛洲”,反映当时社会中的钦羡心情。以后,李世民又命他的儿子中山王承乾拜陆德明为老师,陆德明被任命为太学博士。武德六年,高祖李渊亲自到国子学观看祭奠周、孔的典礼,同时汇集儒、释、道各种学派一起讲论学术。其时,儒学方面有徐文远讲孝经,佛教方面有和尚惠乘讲波若经,道教方面有道士刘进喜讲老子。这是一次汇合各种学术的盛会,反映唐初统治者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。会上,陆德明与三个人都进行了讨论和辩难。旧唐书本传说:“德明难此三人,各因宗旨,众皆为之屈。” 再次表现出陆氏精通儒、释、道三家之学的深厚功夫。高祖李渊高兴地说:“三人者,诚辩。然德明一举,辄蔽,可谓贤矣。”(见新唐书本传)并赐给陆德明帛50匹,以示褒奖。其时,这位历经三朝的大儒,已经是古稀老年了,但思想依然如此敏捷,辩锋仍然如此犀利。李世民登皇帝位以后,继续尊崇儒学,宏扬文教。在国子学增筑了学舍1200间,招收生员3600人。广征天下儒士为学官,能通一经的学士,都可以署吏。除儒学之外的书、算各科,也都设置博士。陆德明这时被拜为国子博士,封吴县男。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发达,吸引了许多周边国家的人民,当时的高丽、新罗、百济、日本及其它一些国家的王公贵族子弟都到长安来留学。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多至八千人,他们把中华文化传向四面八方。唐代文化的繁荣,与统治者的尊儒重教是分不开的。在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学的盛行中,儒家的经学曾受到冲击,再没汉代那种独尊儒术的气氛了。隋、唐的统一,经学儒术重新受到了重视,因为儒学是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最好文化形式。高祖李渊说:“父子君臣之际,长幼仁义之序,与乎周孔之教,异辙同归,弃礼悖德,朕所不取。”(唐会要卷47)太宗李世民则进一步认识到儒学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意义,并具体贯彻和实施了尊崇儒术、宏扬文教的方针。他说:“朕今所好者,惟在尧舜之道、周孔之教,以为如乌有翼,如鱼依水,失之必死,不可暂无耳。”(员观政要卷6)不过,唐初的尊崇儒术,并不象西汉那样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而是在弘扬儒教的同时,同样宽容佛道二教的存在。唐初推重道教,因为道教信奉的老子李聘也姓李,据说是李唐的同宗。这当然是一种附会,不过以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。同时也不排斥佛教,因而有儒、释、道一同讲学论道这样的盛会出现。但是作为他们治道的根本,还是儒家的学说,以儒家君臣父子的大义来约束宗教,使之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范畴之内。因此,象陆德明这一类的经学家受到很高的礼遇。陆德明的学术与唐初的这种政治气氛相一致,他并不像汉儒那样的专守五经,而是在深研儒学经典的同时兼通老、释。旧唐书·儒林传记载陆德明的著作有老子疏15卷,在经典释文中,也有老子音义和庄子音义。把老、庄的著作与儒家的五经、孔子的论语并列在一起,而不收被后儒称为亚圣的孟子,这在后来的经学家看来不可理解。其实,这正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,孟子的出名,只是在宋代新儒学推崇以后形成的。贞观四年,陆德明这位经历了陈、隋、唐三朝,学术道德文章成绩斐然,受到三个朝代尊崇的大儒逝世了。他撰写的经典释文、老子疏、易疏都在唐初学术界流行。李世民看了经典释文后,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著作,赏赐陆德明家属束帛二百段。陆德明的儿子陆敦信,在麟德年间官至左侍极、检校右相,封嘉兴县子。唐初的统治者,对陆德明这位三朝大儒,无论在生前或是在死后都是很优崇的。三、释群经音义 开经疏先导陆德明经历了三个朝代。从学术上看,东晋南朝玄学盛,佛教也大流行,文化高于北朝,但就传统的儒家经学而言,反不及北朝的盛行。清代的焦循评论说: “正始以后,人尚清谈,迄晋南渡,经学盛于北方,大江以南,自宋及齐,遂不能为儒林立传。梁天监中,渐尚德风,于是梁书有儒林传。陈书嗣之,乃梁所造也。魏儒学最隆,经北齐、周、隋,以至唐武德、贞观,流风不绝。故魏书·儒林传为盛。”(焦循雕菰楼集卷12国史儒林文苑传议)。南朝的重视儒学是从梁武帝萧衍开始。萧衍自己是个学者,既重儒学又崇佛教,因而改变了以往玄学家不讲德经的风气,梁陈两代才有儒林传可写。北朝以北魏孝文帝和北周武帝重视儒学著称,所以焦循说“魏儒学为隆”。其实,北魏和北周的重视儒学,实际效果不会超过南朝梁武帝的兴儒学。只是北朝的经学格守汉儒的传统,尊崇郑玄、服虔的注疏而不加改变,故此受到清代重视考据的汉学家的推重。陆德明生逢南北儒学统一的时期,他的学术传统既是南朝的风格,同时也兼有了北方儒学的长处。他深研儒经又兼通释老,重视传统的经学笺注又长于析名辩理,这是南学的特征。他遍释群经,注重文字训诂与名物考证,又是北方经学的特色,即东汉古文经学的风格。他的经学著作经典释文就是这两种风格交融的体现。一方面,他按照南方经学的传统,周易以王弼注为本,尚书用孔安国注,左传用杜预注。皮锡瑞说他“本南人,不通北学”,然而其书却“为唐人义疏之先声”(经学历史207页,中华书局1981版)。另一方面,他遍释群经,详考经字音义,“经注毕详,训义兼辩”(经典释文·自序)。又是遵循的东汉古文经学的家法。经典释文集录群经音义,包括周易、尚书、诗经、周礼、仪礼、礼记、春秋左传、公羊传、谷梁传、孝经、论语、尔雅。后来人们称为“十三经”的,除了孟子以外都收录进来了,再加上老子音义和庄子音义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这本巨著说: “所采汉魏六朝音切,凡二百三十余家,又兼载诸儒之训诂,证各本之异同,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,注疏以外,惟赖此书。真所谓残膏剩馥,沾溉无穷者也。”这本书的可贵,一是保存了前代的大量有关经书的古音古义。此前除了某一经书的专门注疏以外,遍释全部经书的著作,本来就很少。现在还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用的,比这本书更早的可以说没有了。据四库总目所载,只有一本残缺的郑玄撰的驳五经异义。郑著本是批驳许慎的五经异义的,但这两本书唐以后都失传了,现在留存下来的一卷,是后人从初学记、通典、太平御览以及郑注三礼里面采缀而来的,只能说是残章断简了。另外还有一本郑志) 3卷,题为郑玄弟子撰,也是唐以后人集录而成的。真正完整地记载经书古音义的最早著作,只有这本经典释文。所以清人卢文(弓召)在重刻经典释文的序言中说:“此书辟经训之囗畲,导后人以途径,洗专己守残之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