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都市中文网 www.dszww.net,天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“老人呵,注意我的话,选择易走的路。

    你的脚愈来愈冷了,生命已离开你的双腿,

    冷气正在向上蔓延;你要镇定沉着,

    抛开生命,进入实相之境。”

    某些时候,譬如黄昏或清晨,像一种召唤当你走进鼓声和法号声的时候,你实际上已走进那浩瀚的白色的寺院。你何时经过了静止不动的村子,何时穿越了那片雪后很久的树林,以及那些狗叫、卵石、沟壑、水声你都浑然不觉。鼓声和法号敞开了白色寺院群的视野,寺院以梯级的上升结构覆满了同样敞开的山坳。楼宇经堂仿佛自山体开凿而出,又像白垩纪留下的冰川残片,有无数的窗洞,石级,院落、深巷和转轮。

    无法断定寺院的建筑年代,也不知道无数隐秘的房间里有多少苍老、智慧的眼睛,时间在这里无迹可寻,空间更是扑朔迷离。无论从哪个角度把握都是不可能的,没有出口,似乎又到处是出口,每个出口又是实际上的入口。阳光打开或关闭,高墙深巷中因此随时就可能出现一个隐秘的院落、一座宏伟的经堂、一个重檐或回廊之下幽深的的天井。有时阳光一束或几束同时打在天井深处的廊檐上,那时就有水从岩石上叮咚渗出,但淙淙的水声并非来自于此,可能是上面。

    是的,上面一线水槽在阴影和阳光中贴檐而走,但水声很可能又是因更上一层的垂落产生的。那已是另一种声音,或另一种时间。走进那些天井,再出来时可能就是另一条街,另一条曲巷,甚至另一个世界。你站在残缺的石级上,站在嘤嘤嗡嗡的经声中,或许感觉到了风。如果感觉不到,很可能你面对的是一处绝壁般的高墙、一扇的斑驳的历史般的大门。这不是出口,但很可能是真正的出口;你进不去;如果进去了,时间可能会顷刻注入,永恒将不复存在。

    但我还是进入了,虽然看起来仍在门外。门是虚掩着的,透过门缝可以看见里面辉煌,隐秘,灯火盛大,桑烟轻扬,三千长明灯跳动,闪烁,映得众多红袍身影在金色的巨佛像前飘逸舞动。鼓声咚咚。咚咚。咚咚。这是一面深藏不露世人罕见的人皮鼓,它源于某种古老的酷刑,后皈依佛教,据说唯有洁净美丽的少女才配制作此鼓。这是高原神秘的鼓声之源,任何一处空气和水的颤动都始源于此。身着红氆氇的苍茫老僧们面对面成行端坐,经幢一条条从顶部垂下,上面遥遥有小的回廊和倾斜的天窗,阳光落不到地面,只能斜射到经幢并透过经幢,落在高处的雕梁和壁画上。大殿两侧壁画幡影重重,神殿中部,一张黄缎卧榻上,一个看上去已非人间的老者仰卧着,已经奄奄一息。

    某种东西正在脱离他的肉体,至少有三百名喇嘛正口诵经声伴他在中阴的路上。这是最后的出口,与天界和阳光仅一念之遥。一位神明般的主事老僧抓住老人的手,轻握,并以悠长的丹田之音念念有声:老人呵,注意我的话,好使你能选择易走的路,你的脚愈来愈冷了,生命已离开你的双腿,冷气正在向上蔓延;你要镇定沉着,抛开生命进入实相之境,毫无可怖之处。老人呵,你要沉着,长夜的黑影已侵入了你的视线,你的生命正在接近,愈来愈接近最后的解脱了。主事老僧一面指引,一面从锁骨敲到头顶敲打着弥留的老人,似乎是让灵魂无痛苦地解脱。老僧手舞足蹈,指指点点,引导着灵魂沿途的陷阱以及避开陷阱的道路:老人呵,山岳朝向苍天,默不作声,清风拨弄流水,花自盛开,你走近时鸟不振翅,它们对你不闻不见;老人呵,你的视力已经丧失,气息已经衰尽,你与人间已无瓜葛,你走你的路,我们走我们的,继续你的前程吧

    卧榻上的老人身体内部不断传出有节奏的声响,节奏随着神秘而盛大仪式进入鼓声,让老人脱身而去的“体滑声”沿着阳光进入天穹

    “体滑声”或许就是“灵魂”的声音?有一阵子我这么想。但马丁格并不认为谁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。在马丁格的有多重阳光的小院,我曾问马丁格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听到?马丁格回答我说,只有那些经过多年静修的人才能听到灵魂的“体滑声”并指导灵魂的方向。马丁格说,如果没有修行,人就是自身的盲者(真是至理名言),就看不到自己,也看不到别人;修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实践,就是说修行者要经过长期观看自己的灵魂然后看到别人的灵魂。马丁格说一切都不限于现在的生命,人们既属于过去,也属于未来,灵魂具有延续性,同时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肉体,当灵魂脱离一个具体的肉体后会有一个过渡期,就是说在进入一个新生命之前需要有一段时间被呵护、抚慰、引导,否则这些过渡的中灵魂就会因茫然因找不到恰当的寓所而四处游荡,所谓“无家可归的人”正是指这种人。

    我觉得难以理解,甚至正相反,在我看来,人之死首先是意识或灵魂的死亡,而肉体反而要很长时间才消失,如果不焚烧的话,根据物质不灭定律,肉体从细胞学或dan上来说几乎是不灭的。那么灵魂是什么呢?如果它不是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存在,比如由分子、粒子或侉克组成,那么它作为什么形态存在呢?我记得笛卡尔曾说过灵魂具体存于大脑的松果体内,我认为这是笛卡尔自我的一种想象或感觉,最终无法证实。我承认人有不灭的思想,但难以承认人有独立于肉体的灵魂,难以承认假如我死了,死后我还会一段旅程?还会转生于一个新的生命体?有一次,我一连说了许多个“我”马丁格反问我“我”字何解?问我“我”是指人的肉体还是人的灵魂?

    最初马丁格一下子把我说愣了,我对马丁格说,它们怎么能分开呢?我认为我的回答是对的,我并不糊涂,但马丁格用接近白色的目光看着我,对我说:“我”首先不是指身体,佛陀讲“身非是我”就是要人们认识到通常人们习惯说的“我”实际上并没有任何“身体”性的存在。马丁格认为“我”在本质上是一个意识之流,这个“流”可以被分解为过去的思想、现在的思想、将来的思想,但这个“我”不是所有这些瞬间的总和,因为总和不存在于任何一个瞬间之中。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亡,已不存在,所以“自我”怎么能够属于仅仅是记忆的东西呢?将来还未出生,因此“我”也不能够置身于一个不存在的将来。那么,就只剩下现在,为要存在这个实体的“自我”就应当有一些确切的特征,但它既无颜色,又无形状,又无固定地点,人们越是寻找它越是找不到。而佛陀是这样认识的:通过直接的体验、分析和静观去发现这个“我”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。

    马丁格的论述我觉得如在雾中,但“我”的概念确实较以前有些松动。过去我从未怀疑过“我”的存在,甚至从未想到过要怀疑“我”的存。马丁格至少在“松动”的意义上撬开了我的一点点思想的缝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