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都市中文网 www.dszww.net,达歌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  老英,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子。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她“老英”她本名刘国英。当年与我们一起下乡时才十五岁多,正是二八佳人,豆蔻年华。下乡那年,已近冬天,她穿着“知青办”量身订做的崭新蓝色棉袄,围着一条长长的红色围巾,真是亭亭玉立,青春撩人。她家人偏偏要叫她“老英”又有什么办法呢?

    老英与我们一同下乡当知青,好像是老天爷特意安排的。她初中未读完就辍学在家,带弟妹、做家务,而且下乡之前就已订了亲事,是一条街上的双方父母做主订下的。那时候,男方还在读高中。在老英下乡后的第二年,男生进了省城一所大学读书。老英的这一订亲之事,就是古代的银子——四十两一锭(定)了。老英的父亲是区供销社的一名职工,母亲是街道小食店的工人,他们在凯里老街上有自己的房子。老英是可以不下乡当知青的,不知当时的“知青办”用了何种办法,硬是动员到老英这样一个小姑娘走上知青之路的。

    老英当时分在我们同一个生产大队的下寨生产队,我则到了上寨生产队,我们这个大队就是一个寨子。按现在的说法,就是一个村子。

    寨子依山而建,从山脚到山顶,那一层层、一排排的农居就坐落在高大的百年枫树林中。远远望去,只见树林不见房屋,景色很优美。

    下寨生产队,顾名思义,它就在寨子里最下方的山脚。我所在的上寨生产队,恰恰就在寨子的最上方。我与老英这一上一下,却隔不断我们后来的一段情缘。

    老英所在的下寨生产队里有三名知青,二女一男。除她之外,另一名女知青叫阿敏,是一个高中毕业生,比老英大几岁。男知青叫阿武,是一个初中毕业生。生产队为他们仨修建了一排三间的干打垒瓦房,木梁木柱。因为是先立架子后垒土墙,所以土墙未能与檐口处接拢。当中还有较大的“空空”大到可以爬进爬出去一个人。夏天倒还通风凉快,冬天可就冷风直灌了。好在知青都是年轻人,如同寨子里的老人所说的那样:年轻人“屁股三把火”不怕冷。冬日,白天上坡劳动,晚上都是在住的地方围着火塘坐到夜深,然后才回去钻进被窝里就睡觉。睡着了,也就不管有无风雨了。

    老英与阿敏住中间屋,进门是一过道,走右边就是男知青阿武的住房,走左边就是他们的伙房。后来阿敏觉得这屋实在太空旷,反正一个寨子相隔不远,她就搬到房子坎上的中寨生产队的知青点去住了。中寨知青点的房子是木板瓦房,面积又宽敞,队里也有三名女知青,她去了,刚好两个人一间房两铺床,有伴。这样一来,老英住的那间房就空了一半,在生产队的帮助下,把原来阿敏住的那一半边用木板隔成了一间谷仓,让他们用来放秋后分来的粮食(稻谷、包谷、小米)。因为从第二年起,知青们就要与社员一样,靠挣工分来分粮分钱生活了。那时候的农村粮食政策是“人七劳三”所谓“人七劳三”就是粮食收获后,七成按生产队的人口平均分。比如有一万斤粮食,七千斤就要按人头来分。如果全队有l00人,每人可分得70斤粮。三成就是剩下的三千斤粮,就要按全队全年工分总额均分每一个工分多少粮,如果有一万工分,3000斤粮食,每一个工分能分到0。3斤粮,100个工分就能分到30斤粮。所以说,人口占大头,人口多的家庭分粮食多。有一大家子人,小孩多的家庭,粮食吃不完。而单身汉的壮劳动力反而粮食不够吃。在农村的几年里,我们知青每年分到的粮食也就300多斤,有的女知青还只分到200多斤。最好的年成,最勤快的知青如老王等也就一年400多斤罢了。所以年年都要靠救济粮、返销粮来渡荒。有些女知青就十天半月的回城里家中混饭吃,不然怎么办呢?所以那时候农村里,真如毛泽东所言那样;人多好啊。

    谷仓修好后,老英住的那一小间房子,顶上就用剩下的木板再加上一些竹条子搭在上面,成了天花板。从外面吹进来的风也就小多了,晚上也显得安全些了。然而,老英与阿武虽然住在那通风的土房里却并不冷清寂寞,每天晚上还热闹得很呢。由于阿武是地道的苗族娃,他平时与老乡们一样,都是用苗语讲话。加上“下寨队”从队长到社员绝大多数都姓杨,阿武也姓杨。所以,寨子里的青年人,晚饭后都爱到他们住的地方来玩。开始还在阿武启房间那边聚会,后来不知怎么的,慢慢地聚到老英住的这间小房间来了。乡下人不拘小节,在老英的房间里横七竖八地靠着、歪着的都有。什么“杨老四”、“杨老幺”啦,就连在公社邮电所当邮递员的“小王”也是常来客。他们一来就要坐到三更半夜,也不知那来的那么多“废话”老英经常是哈欠连天,催他们一遍又一遍后才走人。然后,第二天晚上又来了,风雨无阻,雷打不动,这真是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求”呀。当然,这伙年青人心中明白,要想追求老英到手是不可能的。只不过是饱饱眼福、过过瘾而已,这也是一种乐趣嘛。这种固定的聚会,也是原来和老英住一屋的阿敏搬走的原因之一。我都听阿敏说过,她原来住那里的时候,真是“吵死了”、“烦死了”

    因此,久而久之,老英她也招架不住了。后来她经常晚饭后跑出来“避难”她就从“下寨”跑到我们“上寨”来玩。我们“上寨”知青点住的房子离其他老乡家较远,是一个很清静的独家庭院,名字叫“弯子兜 ”坐落在一个弯弯里。房东姓潘,是当时生产队里的贫协组长。他家修了一栋两层木楼,他家四口人。夫妻俩有一儿一女,儿女都还小,他们住木楼的半边,我们五个知青住半边。男的住楼上,女知青住楼下正规卧室。这里地盘宽,房子宽,我们五个知青有现在所谓的“客厅”、“餐厅”即火塘,还有大大的厨房。于是就成了整个大队十七名知青的大本营。寨子里的知青,无论是“下寨”、“中寨”还有一个叫“桂花树”小队的知青们,劳动之余,都要往我们住处来玩。老英一来,就在火塘边与我们玩到深夜后才回去。有时候,有“桂花树”小队的知青来,就有伴一起走。如只有她一个人回“下寨”我作为老大哥,就要送她到家后再回来。正好那时候,阿武被公社抽调去筹办“公社农业中学”那年月是不讲究文凭与学历的。我们几名高中毕业生,无一抽调去当“老师”而初中生阿武却被调去当“农中”教师。看起来,当时的“农中”是不需要文化与知识,只要会写“毛主席万岁”、“人民公社好”就可以了。于是,阿武就脱产当“农业中学”教师了。搬到学校里去住了。“下寨”队的知青屋就剩下老英一个人在那住了。这样,老英来我们这玩的次数就更多了,我送老英的次数也多了。一来二去,大家就起哄了。先是唱“送君送到屋里头”后来就变成唱“夫妻双双把家还”

    我急着说:“起什么哄,人家老英都是订了亲的人了”

    他们却说:“订亲又不是结婚,老英还是自由人嘛”

    我又说:“我们是知青,是农民。人家对象是大学生,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,吃皇粮的,怎么可能呢”?

    他们又说:“老英也是知青,知青跟知青,知根又知心,才更好呢”

    面对大家的起哄,老英开始是恳求大家不要开玩笑,说这样子都不好意思来玩了。再后来,就任由大家说,只是笑笑而已,她说:“你们爱哄不哄,哄够了总该闭嘴了吧”可是,这男女之间的事,是谁也说不清的。

    有一天晚上,我照常又送老英回去。天还下着雨,路很滑。下坡的时候,我怕她跌倒伸手牵住她。这一牵手,真是“红雨随心翻作浪,青山着意化为桥”一股暖流似电触一样,全身发热了。两人在这寒冷的冬夜里,竟然感觉如同春天般的温暖。真是“执手霜风吹鬓影,唤起两眸清炯炯”就这样,我俩四目相对,两只手牵得紧紧的,久久不放,一直到了她们住处两手还舍不得放开,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......。

    在那艰苦的环境中,在“文革”动乱的年代,还有什么比纯洁的爱情更美好的事吗?没有了。

    后来我就离开了“上寨”知青“伙食团”到“下寨”和老英一口锅吃饭了。同时,也搬到离她更近的“中寨”知青点,与知青朋友老王一起住。

    我俩到“上寨”知青点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了,知青们说,老英把我的脚拴住了。是的,除了白天劳动时间,晚上回来,两人一起烧火做饭,说说笑笑,相守到深夜,才恋恋不舍的分开。

  &n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